手腳冰涼用什麼泡腳好5個泡腳偏方告別手腳冰涼
腳冰涼用什麼泡腳好
1生薑泡腳
生薑在中醫上屬於辛溫解表藥,有祛寒解表的作用,而且毒副作用較小。現代醫學認為生薑能夠刺激毛細血管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。因此,怕冷、容易手腳冰涼的人可以用生薑泡腳。泡腳時若再配合適當的腳底按摩,效果更佳。
注意事項:用生薑泡腳並不是將生薑放入熱水中泡一會兒,而是一般取15—30克的生薑(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),將其拍扁,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,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。煮好後,將全部姜水倒出,加入適量冷水至40℃左右,溫度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。還有,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,最好邊泡邊搓雙腳,效果更好。
2陳皮泡腳
橘皮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、維生素C以及精油成分,經過熱水的浸泡,這些物質溶解出來,洗浴時就從張開的毛孔滲透進皮膚,刺激表皮下的毛細血管,促進新陳代謝;並且這些成分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,能防止水分蒸發,使肌膚光滑細膩。柑橘皮泡腳在冬天還有保暖效果,尤其適合體質偏寒、怕冷的人,對治療初期風寒感冒也有良好效果。
注意事項:這裡用的是風乾的陳皮,不要直接用鮮橘皮泡澡,因為它的表面有農藥和保鮮劑污染,可能會刺激皮膚,橘皮應事先處理一下。
鮮橘皮如何處理:先用清水沖洗掉表面的污物,繼而用清水蓋過5厘米左右,浸泡30分鐘以上;再放入鹼水中(500毫升清水中加入食用鹼5~10克)浸泡5~15分鐘或者在淘米水中浸泡1小時左右;最後用清水沖洗乾淨,放在通風、陰涼的地方乾燥1周。
3鹽水泡腳
人體腳部離心臟是最遠的,所以血液供應非常少,而鹽水泡腳,就可以讓鹽水的有效成分進入腎和心臟,並且促進血液循環,已達到補腎、抗衰老的好處。鹽水泡腳還可以治感冒,促進血液循環,去除足部的寒氣,有效改善手腳冰涼情況。
注意事項:鹽水泡腳一般是在半盆熱水中加半調羹鹽,水溫可稍高一些。但腳部如有傷口,鹽水洗腳應暫緩進行。
4醋泡腳
冬天手腳冰涼的情況多由於身體血氣循環不通而導致的,使用醋泡腳可以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,改善身體各部分因為長期不動或者疲勞而導致的缺氧,增強新陳代謝,改善手腳冰涼的情況。
注意事項:腳上有傷口的話,最好不要泡。因為泡腳本身就是腳上有細菌,有傷口的話,泡腳的細菌水就會進入皮膚傷口,引起發炎,另外,不要濃度太高,溫度過熱。
5中藥泡腳
泡腳本就有益,若用中藥煎劑泡腳,其效果將更加明顯。可緩解手腳冰涼的中藥泡腳方有:
中藥泡腳方1:雞血藤、鎖陽各30克,制附片10克,加適量水煎成湯液。
中藥泡腳方2:川牛膝、懷牛膝、狗脊、制附片各15克,加適量水煎成湯液。
中藥泡腳方3:延胡索、薑黃、虎杖、巴戟天各15克,制附片、木瓜各10克,花椒、生草各6克,加適量水煎成湯液。浸泡的次數可一天一次、一天幾次,也可幾天一次。
中藥泡腳方4:桂枝15~30克,加適量水煎成湯液。桂枝在中醫上屬於辛溫解表藥,有溫經散寒的作用,用之泡腳可以溫經通絡,改善血液循環,從而起到改善手腳冰冷的症狀。
中藥泡腳方5:30—50克(一小把)干艾草煮水泡腳。艾葉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,食用艾葉泡腳能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,令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。但次數不可多,每周一次為宜。
泡腳的注意事項
1、太飽太餓時不宜泡腳
泡腳會加快全身血液循環,因此泡腳避免在過飽、過飢或進食狀態下進行,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的情況。因此,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,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。
2、水溫不要過高
泡腳水溫以40℃左右為宜,水溫太高會破壞足部皮膚表面的皮脂膜,使角質層變得乾燥甚至皸裂。手對溫度更敏感,因此泡腳時如果不能確定水溫建議用手試。其實最好的泡腳水溫度是以自身能接受為宜。
3、時間不要太長
每次泡腳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半小時。否則泡腳時間太長會增加心臟負擔。
六類人群要謹慎泡腳
1、糖尿病足患者
糖尿病足患者皮膚脆弱,足部末梢神經出現問題對溫度不敏感,很容易被燙傷,進而導致足部感染、潰爛,甚至截肢。
2、靜脈曲張、血栓患者
靜脈曲張主要是因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,溫度的升高改變不了靜脈瓣膜功能,只會增加局部血流量,但這種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不能改變靜脈回流的速度,反而會加重靜脈回流負擔。
3、腳氣患者
患有腳氣的人,病情嚴重到起皰時,就不宜用熱水泡腳,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傷口感染。足部有炎症、皮膚病,外傷或皮膚燙傷者也不宜泡腳。
4、嚴重心臟病、低血壓病人
心臟病、心功能不全患者,低血壓、經常頭暈的人,都不宜用太熱的水泡腳或長時間泡溫泉。因為用熱水泡腳或泡溫泉後,會導致人體血管擴張,全身血液會由重要臟器流向體表,這必將導致心臟、大腦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,對於有心臟病、低血壓的人群來說,就會增加發病風險。
5、老年人
老年人泡腳時間過長的話,會引發出汗、心慌等症狀。所以,老人每日臨睡前泡腳20分鐘為佳。
6、兒童
經常性給兒童泡腳會影響足部的神經、血管功能,使足底韌帶變得鬆弛,不利於足弓形成和維持,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。